糾結了大半年的碳費費率,也許還沒那麼快拍板,但仍是台灣進入碳有價時代的里程碑。為何從環境部、專家學者到企業界都認為,下一步走向碳總量管制,才能夠真正促進實質減碳?
環境部9月9日的第五次碳費費率審議會上,委員建議費率會訂在每公噸300到500元,低於新加坡與歐盟,未來預計分階段調升,2030年將漲到1200至1800元。預計從2026年開始,正式開始收取碳費,計算基準是前一年的排碳。
台灣正式進入排碳有價的年代
「這是很重要的訊號,」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說,「條件都已到位,就是跟企業說:我們熱水都放好,這次頭真的要洗下去了,不要再抱僥倖心態。」
根據公告,第一波先從每年排碳量超過2.5萬噸的「排碳大戶」展開,約550家公司,其中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佔近四成最多,其次為化學業與其餘製造業。但如果以排碳量來看,鋼鐵與化學品業排放量最多,再來為半導體業。
下個重要問題是:收多少錢?環境部9月9日召開第五次碳費審議委員會,但確切價格,最快10月、最慢年底前會定案,明年初公布。「我們先公布遊戲規則,告訴大家:真的要收了,」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說,9月會議的目標是讓委員意見逐漸收斂。
排碳大戶早已超前部署
黃偉鳴則強調,在民間團體要求下,未來企業通過審核的自主減量計劃,都會公開透明,讓大家可以監督企業提出的減量措施。儘管碳費費率尚未出爐,許多企業的減碳投資早已提前開跑。
例如東和鋼鐵,就在去年訂下2030年減碳30%,以及使用至少三成再生能源的目標,是國內鋼鐵業領頭羊。「現在碳稅就是先上路再說,」東和鋼鐵總經理黃炳樺說。
但他也期待,政府應儘早訂出未來碳費逐漸增加的期程,「減碳不是免費的、也不是今天說明天就能減的,所有企業都需要依據費率跟期程規劃短中長期的投資計劃。」
重點就是,費率會是多少?身為碳費費率審議會委員之一的趙家緯根據過去研究成果評估指出,如果打折後的費率低於每噸新台幣300元,會不痛不癢,將難以達到減碳效果。
不論台灣收多少,未來會跟全球看齊
對於各界糾結費率,黃正忠抱持不同看法,他認為台灣碳費要收多少並不重要,因為未來一定會愈來愈貴。
「現在的碳費起徵點,不是終點,」黃正忠引用世界銀行預估指出,若要把溫升控制在1.5ºC內,至2030年,全球碳價格會到每噸70美元(約新台幣2100元),意思是不論現在台灣決定收多少錢,6年後都會趨近這價位。
然而,不論是學者或是環境部,都不斷強調,碳費重點不是政府想收錢,而是希望以碳價格激勵企業真正減碳。一個重要檢核點,是看減碳成果。
趙家緯提出第二個重要檢核點,是減碳野心。今年年底前,環境部預計公布第三期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,也就是2026至2030年的減碳幅度。他提醒,先前行政院已先喊出減幅25%,但被環團批評太不具野心,落後國際,現在多了碳費這項減碳工具,他期待新公布的減碳目標應該高於此數字,才能凸顯碳費功用。
以上文章轉載自UDN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6841/82475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