錦雲科技有限公司

為何國內外碳權價格區間波動這麼大?從大同也去新加坡碳交所買【藍碳碳權】切入

目錄

Hello 大家好,

今天跟各位分享一則碳信用額度(Carbon Credit)的最新消息喔 !

大同也去新加坡碳交所買【藍碳碳權】唷! (國內已有許多企業政府單位前往新加坡碳交所購置碳權資產)

新聞來源 : https://finance.technews.tw/2024/10/28/blue-carbon/

這個作法是以紅樹林等沿海濕地捕獲碳,其固碳速度比陸地森林足足快了 40 倍,因此被稱為「藍碳」,價值最高。

小編查了一下,這個專案(Delta Blue Carbon Project)是人為介入復育種植新株 : 以下是這個專案的一段敘述 :

“Over the past six years, Delta Blue Carbon has planted tens of millions of mangrove seedlings on the south-east coast of Sindh, a province of Pakistan, restoring more than 75,000 hectares of degraded mangrove forests and tidal wetlands.”

太厲害了 !

大家可以參考Verra的方法學(下方連結)

Verra Revises Blue Carbon Methodology

但小編之前有聽台大的教授分享 : 「台灣北海岸的紅樹林,因為河流攜帶諸多民生廢棄物及多種營養成分,所以對當地生態而言,應該要適度(偏大量)疏伐才不會造成河川淤塞等問題~是個與國外復育種植紅樹林不太一樣的案例。」

但小編猜想大同買這顆藍碳不是要減碳用,應該是行銷宣傳型居多,畢竟各國政府間普遍碳權每年可Offset的範圍只落在5%~15%之間。

另外再分享這個國內第一批抵換專案碳權成交報導:https://www.reccessary.com/zh-tw/news/world-market/tcx-domestic-carbon-credits-unveiling-buyers-and-sellers

第一批碳權賣價2500~4000元每公噸,若是可以藉由像台電調整用戶契約容量的方式免除大量電費,那這個定價還情有可原,但當前定價遠超第一版國內碳費公告的300元跟五年後漲到1500元;又有甚者當前EU-ETS交易價格約落在台幣3000元,罰則則是落在3500元,4000元的價格應該也像藍碳那樣,適合拿來炒作新聞!

五年內有效比較合理,國內該則新聞表示放越久越好的倡導,真的不太適當,小編極端一些認為,台灣政府在尚未進行【總量管制】以前的國內碳權,都不太合法理,除非方法學本來就對標UN,且查確證單位母公司在EU、CN等UN聯合國會員國。